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,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的名称变化并非简单的概念调整,而是学科体系逐渐成熟与专业化的标志。从“公共管理”到“公共管理学”的转变,反映了学术界与实践领域对公共事务治理的认知深化,以及方法论与研究范式的系统化发展。
一、概念内涵的深化与扩展
“公共管理”一词最初更多指向实践层面的政府职能履行与公共服务提供,强调操作性技术。而“公共管理学”则明确将公共事务治理上升为科学研究的对象,其内涵涵盖理论构建、政策分析、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。例如,公共财政、绩效评估等传统议题在新框架下被赋予更系统的理论解释。
二、学科体系的规范化构建
对比维度 | 公共管理 | 公共管理学 |
---|---|---|
研究范畴 | 实践导向的行政管理活动 |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系统学科 |
方法论 | 经验总结为主 |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科学研究 |
通过表格对比可见,公共管理学通过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(如政策仿真、大数据分析),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预测能力。
三、回应社会治理复杂化的需求
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公共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科从碎片化对策转向整体性理论指导。例如,城市治理中的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需要公共管理学从技术伦理、跨部门协同等角度提供理论支撑,而非仅依赖行政指令。
四、教育培养的专业化转型
高等教育机构将专业名称调整为“公共管理学”,意味着培养目标从“执行者”转向“研究者+实践者”复合人才。课程体系增设公共政策分析、治理理论等模块,强化学生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。
从“公共管理”到“公共管理学”的演进,是学科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。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,也为公共部门提供了更科学的知识工具,最终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