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共管理学科中,管理与治理是两个核心概念,虽然二者常被混用,但其内涵与实践逻辑存在显著差异。理解两者的区别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公共事务的运行机制与理论框架。
管理(Management)通常指通过计划、组织、指挥、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目标的过程,强调层级权威与效率。例如,政府机构通过科层制分配任务、监督执行,属于典型的管理行为。而治理(Governance)则更注重多元主体(如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公民等)的协同参与,通过协商、合作与网络化关系解决公共问题,其核心是“共治”。
维度 | 管理 | 治理 |
---|---|---|
主体 | 单一权威(如政府) | 多元主体(政府、市场、社会) |
权力运行 | 自上而下 | 平行互动 |
目标导向 | 效率与控制 | 共识与公共利益 |
在权力结构上,管理依赖于明确的等级制度,决策权集中于少数领导者手中,例如传统行政管理中的“命令-服从”模式。而治理则倾向于分权化,强调多中心互动。例如,城市社区治理中,居民、物业公司与政府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规则,权力分散且动态平衡。
管理更适合目标明确、环境稳定的情景,如公共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;治理则适用于复杂、多元利益交织的领域,如气候变化应对或跨境公共卫生合作。后者需要灵活应对不确定性,并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各方权益。
从学科发展看,管理理论源于古典行政学(如韦伯的官僚制理论),而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,受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全球化影响,强调“去中心化”与“社会资本”的作用。
管理与治理在主体、权力逻辑与适用性上存在本质区别。现代公共管理实践中,二者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互补共存——高效的管理为治理奠定基础,而良好的治理又能提升管理的合法性与包容性。